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 
     
Ben van Berkel:超高层建筑将扮不同的角色
发布时间: 2012-03-31   来源:网友Just投稿  转载自:Ben van Berkel 

Ben van Berkel

媒体:超高层建筑本身占地面积有限,交通核又占据标准层很大的面积,它只是提供了一种物质空 间,对人的考虑就很少,同时超高层建筑主要依靠设备、机械、能源来实现整个建筑的运行,人与自然的接触也非常有限,例如无法享受到自然的通风、似乎也感受 不到土地,那么超高层建筑如何实现对人的关怀?

答:不同于只关注于水平向的景观,超高层建筑可以被视为垂直城市,创造空中街区。除了以多种方式组织的独特街区之外,还可以整合咖啡、平台等休闲空间。公共与绿色空间也可以更多地出现在其中,由此超高层变成了一个整合了日常生活各种需求的小城镇。当一个人厌倦了在一座超高层中,他可以到邻接的另一个垂直城镇中。这时可以将其看做是另一种区域,有着完全不同的外观、感觉、氛围与体验,但这可能恰恰就在下一扇门内。

媒体:谈到超高层建筑与城市的关系,我们往往只会关注到它的高度所带来的标志性。除此之外,您认为超高层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可以体现在哪些层面?或者说超高层建筑除了标志性之外,还应关照到哪些城市层面的问题?

答:未来城市设计将更加重要,更多的研究将关注于人们如何移动,有关使用者群体、人流、活动及其模式的分析也在进行。此类分析将为活动和公共空间的丰富联系创造可能,同时也为基于自然和区位特性的紧凑型城市规划创造可能。

媒体:现在高度已经成为衡量超高层建筑是否具有标志性的重要指标,除了高度以外,还有哪些方式可以体现超高层建筑的标志性?

答:超高层建筑将逐渐远离单单塑造形象和广告效应,其标志性将由建筑内部的组织、创新与独特性决定。关注使用者体验将取代建筑外部二维的图示象征。整个建筑的组织将创造出空间的生动感,同时体验印象也将取代单一的表面效应。

媒体:可能很多设计师都会大谈超高层建筑的可持续性,但是毕竟超高层本身就是一个高耗能体,可用的节能技术手段目前还比较有限。当人类赖以生存的能源枯竭和发生改变时,这些依靠技术集成而存在的超高层建筑又将如何生存?

答:通过接触高层建筑项目,我们了解到可以运用很多方式来减少能量和材料的消耗。例如通过合并核心空间,降低建筑高度从而使空间更加紧凑,建筑运用反射性立面元素减少了室内的阳光直射。自然通风原则也被整合到建筑中,以创造清洁空气,减少能量排出与高昂的空调费用。另一方面我比较感兴趣的是空间中虚空与楼梯的运用,刺激了行人的移动。大多数高层建筑仅仅设有消防、疏散楼梯,几乎所有的垂直移动都依赖电梯。但是有策略地增加几个楼层间或是层组间的楼梯,可以形成人的流动,同时又可以减少电梯的使用。

媒体:正如很多电影里面对未来城市的畅想一样,未来的城市改变的不仅仅是建筑本身,而是人们的生活方式。相信未来的“超高层”建筑可能不会是现在人们头 脑中的单纯在高度上争高下的建筑类型,更重要的是它会改变自身存在的方式,同时也会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,您是否可以畅想一下未来的“超高层”建筑模式和其 如何引领人们的生活方式?

答:未来超高层建筑的模式可能会有所不同,但也可能很容易适应。未来可能建筑要更加灵活,建筑寿命也可以增加。我们最近在荷兰完成了两个高层建筑办公楼,就是以未来的视角来考虑,不进行建筑本身过大的改变就可以将其改造成住宅的可能性。所以建筑的灵活模式将成为它的未来。同时未来的混合型垂直城市不仅可以成为工作生活的一部分,而且也可以成为周末生活的一部分。通过人们一周七天二十四小时的生活、工作、睡觉、吃饭、文化和娱乐消遣等活动经历,未来超高层建筑将扮演非常不同的角色。这种角色不是与建筑看上去的样子有关,或与建筑多高有关,取而代之的是与大量的诸如使用、组织和体验的因素有关。可以说,未来超高层建筑的模式将与其体验印象休戚相关。

责任编辑: Helen
评论
昵称: 
RCC关系网

都市实践

CCDI

五合国际

筑博设计

易兰

维思平

 
关于我们 | 联系方式 | 免责声明 | 广告服务 | 给我留言 | 在线投稿
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
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 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
E-mail: editor@archcy.com 电话:86 10 56064666 传真:86 10 63107850
畅言网微信